标签归档:电影

我在一本技术书里放置的十个彩蛋

Flask Web 开发实战》已经出版一年多,书里面的一些彩蛋也不知道有多少被人发现了。再不公开,我可能都要忘了。所以就趁着出版一周年这个契机整理一下吧。

这些彩蛋大都是关于电影的一些双关和文字游戏,有一些说是彩蛋可能会有些勉强。比较正式的一共有 10 个,分别对应十部电影。也就是第三章介绍模板引擎时的实例程序电影清单里列出来的十部电影。

下面按照出现顺序一一剧透。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P14 第一章:初识 Flask 1.3

这一节介绍运行 Flask 程序,章节标题是「Run, Flask, Run!」。

阿甘正传里,当阿甘被欺负的时候,珍妮总会喊「Run, Forrest, Run!」。

红白蓝三部曲(Three Colours trilogy)

P36 第二章:Flask 和 HTTP 2.2.3.3

介绍 URL 规则的 any 转换器时使用的示例如下:

@app.route('/colors/<any(blue, white, red):color>')
def three_colors(color):
    return '<p>Love is patient and kind. Love is not jealous or boastful or proud or rude.</p>'

这个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列了三个颜色作为 URL 选项,返回的都是圣经里的那句话。

电影清单

P76 第三章:模板

第三章在示例程序里的填充数据是整本书所有彩蛋相关的十部电影,作为一个足够显眼的线索。

movies = [
    {'name': 'My Neighbor Totoro', 'year': '1988'},
    {'name': 'Three Colours trilogy', 'year': '1993'},
    {'name': 'Forrest Gump', 'year': '1994'},
    {'name': 'Perfect Blue', 'year': '1997'},
    {'name': 'The Matrix', 'year': '1999'},
    {'name': 'Memento', 'year': '2000'},
    {'name': 'The Bucket list', 'year': '2007'},
    {'name': 'Black Swan', 'year': '2010'},
    {'name': 'Gone Girl', 'year': '2014'},
    {'name': 'CoCo', 'year': '2017'},
]

另外这个电影清单也有现实版:IMDb镜像豆列

寻梦环游记(CoCo)

P105 第四章:模板

这一章一开始给出了一个 HTML 登录表单的示例,示例代码和渲染后的画面(图 4-1)中,用户名输入框的占位文字是 Héctor Rivera,密码输入框的占位文字是 19001130,勾选了记住登录状态的「记住我(Remember me)」选项。

Héctor Rivera 是电影里小男孩在亡灵世界里遇到的死去的爸爸,他的生日是 1900 年 11 月 30 日,勾选了「Remember me」,他就会被人记住,所以就不会消失了……

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P139 第五章:数据库

第一小节介绍关系型数据库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示例表格(表 5-1),如下:

blank

这两条数据分别对应《消失的爱人》里的男女主角。

记忆碎片(Memento)

同样在第五章,这一章写了一个用来记笔记的示例程序,分别使用了三条笔记内容作为示例演示 CRUD 操作,即:

blank

这三条笔记均是《记忆碎片》里男主角记在各处的笔记。

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P178 第六章:电子邮件

第六章介绍电子邮件使用的示例邮件正文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这是 1987 年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正文。

本来是想把 Wall 换成另一个单词以便反映现状的,但是出于安全考虑,没那么做。不过这句话原版现在来看已经是够讽刺的了。

黑客帝国(The Matrix)

P246 第八章:个人博客

介绍自定义 flash 消息样式的时候,给出了下面的自定义 CSS 类示例:

.alert-matrix {
    color: #66ff66;
    background-color: #000000;
    border-color: #ebccd1; /* 这一行好像没用 */
}

调用示例如下:

flash('Knock, knock, Neo.', 'matrix')

实际的显示效果如下所示:

blank

模拟了电影原图:

blank

 

《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和《黑天鹅》(Black Swan)

P236 第八章:个人博客

这一章的示例博客名字叫做 Bluelog,模仿了《未麻的部屋》里记录未麻生活的网站,初始化账户的信息如下:

def fake_admin():
    admin = Admin(
        username='admin',
        blog_title='Bluelog',
        blog_sub_title="No, I'm the real thing.",
        name='Mima Kirigoe',
        about='Um, l, Mima Kirigoe, had a fun time as a member of CHAM...'
    )
    ...

另外介绍博客的主题地方提供了蓝色和黑色两个主题,主题名分别是「Perfect Blue」和「Black Swan」,对应《未麻的部屋》和《黑天鹅》两部电影的英文名(后者致敬了前者)。

龙猫(My Neighbor Totoro)

P260 第八章:个人博客

这个算不上彩蛋……在介绍生成英文标题 slug 的 slugify 函数的时候,实际调用的示例使用了龙猫的几种名字作为输入数据:

>>> slugify(u'My Neighbor Totoro')
u'my-neighbor-totoro'
>>> slugify(u'邻家的豆豆龙')
u'lin-jia-de-dou-dou-long'
>>> slugify(u'となりのトトロ')
u'tonarinototoro'

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

P421 第十章:待办事项程序

这个彩蛋是刻意加的,因为这一章的示例程序是一个 Todo List 程序,所以要找一个和清单相关的电影。示例程序里的几条待办事项就是电影里的一些遗愿。当时还没看过这个电影,特意去看了一遍,感觉一般。

blank

应该就这些了,如果还有其他的,欢迎补充。

那么放置这些彩蛋的目的是?没目的……仅仅就是为了好玩。同时为了能让发现彩蛋的人也会觉得好玩。

 

我不喜欢这个哪吒

前段时间去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但是过后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整部影片的观感还不错,尤其是剧情和对白以外的地方,总体上要比《流浪地球》那种烂片强得多。

让人讨厌的哪吒角色

哪吒的角色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流浪地球》里刘启的角色,让人很反感。有时候未成年人的叛逆是值得鼓励和赞许的,比如你反抗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和穿新衣的皇帝叫板,这些都是可贵的反叛。但是你喜欢说脏话、不懂礼貌、做事情不负责任,这就是另一种让人讨厌的幼稚叛逆。这时候如果你还声称要做自己,要打破别人的偏见,还要扯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那我实在没法理解这其中的逻辑。

意思就是我欺负百姓,放火烧屋,不尊重长辈,但我其实是个好孩子?怪就怪你们当初否定我——你们说我坏,所以我就坏给你们看?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坏,所以去抓妖怪,毁房烧屋也没关系,被误会和欺负就想杀人(几次差点杀死人)?

在我来看,这里的哪吒完全就是一个性情暴躁、品行恶劣、行为怪异的熊孩子。一个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的暴力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发泄自己暴躁的情绪。很像《告白》里面那个发疯的杀人凶手少年 B。

从父母教育的层面看,如果我的儿子只有三年生命,我也会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而不是溺爱他,放任他胡作非为,不讲礼貌。即使白天再多妖怪要杀,晚上没时间陪孩子吗?怎么也不至于让他变成一个这么讨厌的野孩子……

空洞的反叛

电影的一些情节、对白和角色都让人感觉「很周星驰」,但是周星驰来拍的话,绝对不会加入那些煽情、说教和空洞的反叛口号。我认为这个电影想表达的反叛很空洞,完全是流于形式。

这里的哪吒满口「我命由我不由天」,给我的感觉只有虚伪和做作。明明就是混沌状态的熊孩子,一边做着各种不成熟的事情,一边还喊着这样的反叛口号,我真的没看出来这个哪吒在反叛什么。

按照我的理解,好的电影应该是一件雕塑,而不是一个箱子。既然没法合理的表达出反叛(在大部分值得反叛的东西没法通过审查的情况下),那就不要勉强。如果不能自然的搞笑,那就不要搞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电影总是拼命塞进更多的笑料,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电影,不管有些笑料多么低俗和无聊,就像是拼命塞满过时流行语的领导发言一样让人尴尬。

这种把电影当做箱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风格混乱,一会儿像周星驰(无厘头),一会儿像日漫(热血战斗)。如果不弄这些空洞的反叛,风格统一,就做一个完整的爆米花喜剧故事,应该会更好。

还有一些情节值得吐槽,但过去太久已经记不太清了,大概都是没有用心推敲的结果。比如最后老百姓围成一圈跪下来。为什么要跪?膝盖灌铅啦,中国影视剧里的古代普通民众总是动不动就要跪,皇帝和大官来了要跪,神仙和假装是神仙的妖怪来了要跪,不管是不是英雄,只要别人说是英雄来了也要跪。好像只要你走在街上,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看到前面有人跪了,后面的人就要一个接一个的跪。虽然不知道古代人是不是真的这么喜欢跪,但在这个电影里,灾难本来就是哪吒带来的,他们都不知道吗?为什么要向自己害怕、厌恶和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下跪?

最后,电影里哪吒一直想反抗的人类偏见消除了吗?我想并没有。所以这个电影拍到最后到底在表达什么?

哪吒不该是这样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心里是珍视哪吒这个角色的。虽然他们有改编的自由,但这部电影在很多人心里毁掉了那个反抗权威和父权的哪吒形象(反而这部电影里敖丙才更哪吒)。

哪吒不像孙悟空那样无牵无挂,可以彻底的反叛和藐视一切。哪吒有父母,像是拴在身上的温柔锁链,这其实是现实里大多数人的状态。说起来也许有点幼稚,高中的时候我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就是 Nalakuvara Li(李哪吒),Twitter 上的头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哪吒自刎的图片。相应的,那时候也很喜欢哪吒乐队和痛仰,不过前者早早的夭折,而在后者那里,哪吒最终还是双手合十,不再愤怒了。

blank

是呀,当你有家和孩子要养,有各种贷款要还的时候,谁还有时间、精力和勇气愤怒和反叛呢?


发现写影评好难,为了严谨你可能要重新看一遍甚至很多遍,要不然只能删掉不确定的内容。而且有的观点很难确认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还是电影本身想表达的东西。

小说和改编电影

作为世界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史蒂芬金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当然,改编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有《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这样的公认好片,也有很多烂片。花了一天时间读了斯蒂芬金的《撒冷镇》,虽然没看电影版,但在读的过程中,对电影和小说的对比有了新的看法。具体的说,是对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思考。

《撒冷镇》封面

《撒冷镇》图书封面(1975)

作为不同的载体,特点不同。文字传达的信息要远比影像丰富。阅读时,每一个文字都流经你的大脑,形成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丰富的意象和感官体验,让人与故事达到高度同步。而影像传达的信息要单薄的多了,而且具有可选择性,没人会仔细注意到画面上的每一处细节,大多数人只是关注故事的发展。比如下面这段:


“室内有一股味道,它从墙壁中渗出来,浓稠的如有实质。苏珊试图说服自己,那只是朽坏的灰泥,或是在破烂墙板后筑巢的各色动物积累多年的排泄物:土拨鼠,老鼠,说不定还有一两只浣熊。但实际上不止这些。这种味道比动物制造的臭味更浓郁,更有侵犯性;让苏珊想起眼泪、呕吐物和黑暗。”


这么一大段文字描述,在电影里假如有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个从左边推到右边的镜头罢了。观众们只看到脏兮兮的房间,没有更多了。想像力再丰富的人又能怎样,下一个镜头紧接着就来了,谁给你按下暂停键,让你想象一下房间的味道是朽坏的灰泥还是动物的排泄物?或许导演慷慨一些,让主角皱着眉头说了句“
Damn it,啥味儿啊”。要不你根本不知道这房间有味道,更别说这味道暗示的曾经发生在这房间里的事情了。

《撒冷镇》电影海报

《撒冷镇》电影海报(1979)

 
几百页的书里有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电影里能剩下几个,又有几个能自然而完整的通过画面和对白表现出来?另外,小说更能展现一些具有深度的复杂的思考,比如下面这段:

 

“彻底睡着之前,他(马克,孩子)发觉自己又在思索成年人的独特之处。他们用轻泻剂、酒精和安眠药驱赶恐惧,安享美梦,他们的恐惧总是那么无趣,那么普通:工作,金钱,要是我不能给詹妮买身好衣服,老师会怎么想;老婆还爱我吗;谁是我的朋友——实在太没意思了,哪里比得上孩子在黑暗床铺之间与之共眠的恐惧?孩子只肯向其他孩子坦白,寻求完全而彻底的理解。有些孩子每个晚上都必须应付床底和地下室里的怪物,应付恰恰在实现不可及之处瞪视、跃动、威胁他们的怪物,也没听说有什么集体疗法、精神病医师或社会服务工作者来帮助他们。孤单的战争每夜上演,唯一的治愈手段是想象力的最终枯竭,又称“长大成人”。

 

电影可以通过人物对话和旁白来表现这些内容,比如《大独裁者》结尾的演讲,或是《猜火车》开头的旁白。但一百多分钟里,顶多一两段。再多,就影响了电影的结构,除非电影是《日落之前》三部曲那样的完全由对话组成的电影。从另一方面看,这倒说明了电影更加纯粹。它只呈现故事,把思考留给观众,可观众们哪有心思去思考呢?

角色也加大了改编电影的难度。小说里只要给角色起个合适的名字(这很重要),其他的全都被作者牢牢握在手里。角色塑造只会少,不会过。而电影角色却是不可控的,除了剧情本身所需要的以外,演员还有自身的特质:数十年的生活在脸上留下的痕迹,说话表情和声音,走路的姿势……更别说大多数电影都用名演员做主角,这就很容易让角色被演员本身所携带的信息污染。“这不是叶问吗?怎么跑来做老师啦?”,“王宝强,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说,对于改编小说的电影和原著,要想获得丰富纯粹的体验,就去读书吧。当然,也有优秀的改编作品,但和小说相比,又是另一种体验了,也就不能用小说的视角来评价了。小说像手术刀,在情节性、气氛营造、故事复杂度和内容充实性上,自然更胜一筹。相比之下,改编电影则显得粗糙和缺乏控制。拍的不好就成了小说的剧情介绍。

照我看,对于小说改编电影,选择有三个:只看电影;只读小说;看完电影再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