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处理系统:收集

我们日常接触的信息影响我们的思想、眼界和决策,也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说学会筛选和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我的信息处理方式包括三部分:

收集——处理——输出

另外两篇: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写作中)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输出(写作中)

 

主动收集

你要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得看你要在哪一个学科或专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让目标驱动行为。一般来讲,在菜鸟阶段可以广泛的接触一些网站和媒体,慢慢对比和筛选。慢慢的,可以只关注筛选下来的优质信息源。但是无论你学什么学科,都不要用刷社交网站来获取信息(娱乐就是娱乐,不要扯上学习),刷这个词让人联想到漫无目的和消遣。你在Twitter上关注的牛人和名企能帮你提高编程能力?

与学科无关的碎片信息当然有必要,社交网站里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常常藏在一堆垃圾里面)。但要注意把被动接受的碎片信息控制在一定水平下,主要的时间用在搜索和查找上(主动),而不是刷(被动)。更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放进一个完整的处理流程:收集——处理——输出。要不然,信息只是从你的脑袋里进来又出去,什么也没留下。

 

书是最优选

想要深入了解某一个主题时,书是最优选择也是最终选择(当然得是好书)。可以到网上去看别人的推荐,参考豆瓣和购物网站上的评价,结合自身的水平,然后再买来读。如果只想大概了解一下,那么可以读别人的文章,相关书的笔记。

 

可靠性

网上的信息要注意来源,优先选择权威的机构和权威的作者发布的信息。普通信息要注意甄别软文和假象,往往要综合数量,样本集合(人群类别)数量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举两个例子:

1、比较小众的书或电影,其数据往往缺乏参考价值。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作品,反过来说,知道的人往往是粉丝,所以评价可能会虚高。

2、在网上搜索某个普通的笔记本的质量好坏,往往都是差评,这并不一定说明电脑质量不好。假设电脑有1%的故障率(正常的),五万台中的500台出了问题。这500台用户很有可能到网上评价和发牢骚,而没有故障的人却不大可能写文章来夸他的电脑很正常,所以搜索到的大多是差评。

 

适用性

网上的大部分(优质的,学科类的)碎片信息只是通过书或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的人的输出,这个输出本身就代表着筛选和过滤,没有多少基础内容,而只是书里的结论或个人的总结。我们仅仅读别人的文章,通常会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但同时却有一种了如指掌的感觉。另一方面,权威人士的建议和指导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所以也不能迷信权威。

假如你想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那么就认真对待,通过踏实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来获得它,而不是奢望通过一两篇文章就能入了门。了解了入门的感觉并不能让你入门;了解了成功者的快乐和心酸,即使你为之唏嘘和感叹,觉得感同深受,你可能还是个loser

 

资料下载狂

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的东西不会让人珍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物品,也适用于人际交往和生活。人们通常会对得不到的,花费巨大代价得到的,得到又失去的东西付出感情。付出代价,不仅让你更加认真对待,也更容易给你带来快乐和收获。为知识买单,不光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人格的珍惜。如果不尊重版权,那么你很容易就会变成资料收藏家和下载狂。贪欲让人变得盲目,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下载下来也多半躺在硬盘里面睡觉。这是收集资料时要注意的,有两个方法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一、只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二、购买正版。

 

收集的工具

Inbox:各种灵感念头和想法以及要临时记录的内容,待了解的内容。放到纸质笔记本,手机(拍照、录音、便签),电脑桌面上的inbox.txt里。定期清理。

RSS阅读器:订阅大部分需要的内容,将信息归到一处,统一处理。比如你喜欢豆瓣知乎的内容,你可以订阅豆瓣一刻和知乎日报,而不用下载单独的APP。每天定时阅读和清理,即使没读完也要清零,不要累积未读条目(控制订阅的数量)。

电脑:用来看视频,做搜索工作。查找和下载需要的资料以及买书。

Pocket:上面大部分信息的流向地,等待进一步处理。用来收集上网时搜索或浏览的信息,RSS阅读器里发现的优质内容。

 

优秀的的信息源

后面几个网站偏社交化,需要挖掘和筛选优质信息。还有一些公众号、博客和新闻类网站,类别杂乱就不写出了。有时间再整理一下我订阅的RSS源。

 

Tips

  • 使用Google搜索,学会使用搜索引擎。
  • 优先选择书。
  • 优先选择英文媒体和网站。
  • 优先选择专业权威的信息来源。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收集》上有1条评论

额福娃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