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思考与随感

猪圈里的公民

我的学校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学校的网络由现代技术中心控制,按照程序的设定,每周日到周四晚上十一点断网。但是遇到一些小的假期(比如说中秋节、端午节),这些假期常常是在断网的这几天,这时因为工作人员没有去修改设定,所以仍然会像往常一样断网。

可以想象的是,正在联机打游戏的,看电影看到一半的,正在刷社交动态的人。都会像炸锅了一样疯狂。人一疯狂,就会做出一些平日里不会做的事情,就像很多女生回到宿舍就不再矜持一样。他们或是她们打开窗户大骂,不过也不知道在骂什么,骂路由器?骂网线?骂现代技术中心?骂控制断网的那几行代码?还是骂写那几行代码的人?统统不清楚,他们只是骂,好像上帝听到会把网还给他们一样。到处都是嚎叫和咒骂。

可是这还不过瘾。例行的节目是,勇敢的男同学们开始把自己的或是偷来的暖壶从楼上往下扔,砰!——欢呼——砰!——欢呼——砰!——欢呼。这样几番下来,几栋楼的荷尔蒙逐渐开始安静了。可是还有人不甘心,“再来一个!”,砰!——欢呼,“再来一个!”,“你他妈自己扔呀!”,“……”。终于,一切归于平静。大家都躺倒在床上,举起小屏幕来。虽然屏幕小,网络却不差。

像是一段录好的带子一样,每一个假期都要拿出来放一遍。

这让我想起来猪圈里的猪。猪和主人相处的很融洽,但是有一天,主人恋爱了,经常整天待在外面,很晚才回来。这样一来,就经常忘记给猪喂猪食。猪很生气,于是就在地上拱土,拱出来一个大洞来,然后又去拱门。主人回来很生气,觉得这些猪脑子出问题了,第二天就把它们便宜卖掉了。当然,我可没说扔暖壶的人是猪,毕竟他们那么勇敢和潇洒。

这还让我想起来——张大爷发现邻居赵大爷家的狗经常来他家偷东西吃,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转了三圈,以示抗议。

猪不会说话,情有可原。但人能说能走,不管好不好使,总还有个脑子。既然觉得事情不合理,为什么不去找相关部门反映呢。何况这种生活上的事情,完全不会触及到任何敏感点。虽然他们的效率可能会很低,就像我去年报修加投诉,半个月里跑了三趟,才让他们把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修好。但假如扔水壶的人都去跑一趟,我相信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不过反正我不需要,既然没人想去解决,就让故事这样继续下去吧。

那个粗心或是懒惰的程序员,肯定不知道自己竟然带动了整个大学城附近超市的暖壶销量。不过这也顺便害苦了保洁阿姨。

保洁阿姨每次放假回来,都会惊讶的发现,宿舍楼中间的小路上多了好多碎掉的暖壶。时间久了,保洁阿姨也习惯了。在家里的时候,阿姨们很爱跟别人讲这个事情。后来大家都知道了,XX学校的学生上学太压抑太苦了,一放假就兴奋的往楼下扔暖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好代码,能救暖壶。

对Stack Overflow的思考

我大约在2015年的年末注册了Stack Overflow(下面简称SO)。那时候正在学Python,在Google上搜索编程方面的问题,跳出来的很多结果都是SO上面的,于是顺便注册了一个账号。直到最近才开始使用它,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网站。

Stack Overflow是什么?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问答网站(包括StackExchange),有人提出关于编程的问题,然后有人来回答。

每一个用户在SO都有一个Reputation值(声誉),类似于积分。你回答的问题得到了vote up(+10),或是被提问者接受(+15),你会获得相应的reputation。而如果你做了坏事,乱写答案被vote down(-2),发表不友善的内容被六个人标记(-100),你会被减掉相应的reputation。一定的reputation可以解锁Privileges(特权),privileges控制着你在SO上的权限。简单列举几个:

  • 15个reputation可以vote up;
  • 50个reputation可以对问题进行评论;
  • 125个reputation可以vote down(同时减掉一个reputation);
  • 1500个reputation可以创建标签;
  • 2000个reputation可以修改别人的问题和答案;
  • 25000个reputation可以获得里程碑特权(Milestone Privilege),这时你可以接触到网站的内部数据。

这样的声誉系统和特权系统带来的是什么呢?一个由社区用户们运行和管理的,有着良好的秩序、效率和氛围的问答网站。 除此之外,SO还有成就系统和影响力数据。一共有金银铜三种勋章,当你完成了特定的任务后就可以获得。而影响力是你的答案帮到了多少人,和你的其他活动数量:投票,标记和修改。

Stack Overflow的介绍

Stack Overflow的介绍

和知乎的对比

既然是问答网站,免不了想把知乎拿来比一比。知乎上的太多问题(缺点)在SO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在网站内容上,SO不欢迎任何讨论性的,非Problem-Solving类的问题。而知乎上的内容过于混杂,几乎所有值得不值得讨论的问题都有。很多问题仅仅是为了引起一些讨论,而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典型的“如何看待XXX”。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有相同观点和价值观的人在这里抱成一团,一起打压和攻击其他意见。

知乎上的赞成和反对更多的是用户基于对答案里的观点和价值观的(主观)喜好来判断的(这两个词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的好答案可能还没有取悦观众们的差答案票数高。

知乎的社区管理却是实在的短板,新用户可以随便的投反对票,修改答案,攻击侮辱别人,发表充满恶意的评论。对回答也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管你有没有在回答问题。而在SO上,你要做这些事情,得先解决别人的问题,然后获得reputation来解锁这些权限。在SO上,你几乎看不到攻击,批评和嘲笑。因为你的任何非善意的答案和评论都会被别人标记,当你收到六个垃圾信息标记或攻击性标记时,你的reputation将会被减去100(你的回答被接受才得到15个reputation!)。当你提的问题太宽泛,不涉及具体的问题,或是太简单时会很快被关闭,当你的回答不合适时也会有人来提醒和投票删除,或是vote down。而你的没有帮助的回答,和自我营销式的信息(知乎上很多见)会被投票删除,或是vote down。

在SO的帮助中心里,有这样的文章:

在帮助中心的《Be Nice》的末尾是这样写的:

We’re proud to be a large, user-driven space on the internet where name-calling, harassment, and other online nastiness are almost non-existent. It’s up to all of us to keep it that way.

In summary, have fun, and be good to each other.

(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作为一个庞大的,用户驱动的网络空间里,在这里,辱骂、骚扰和其他网络污秽几乎不存在。是我们大家一起维护着这个良好的环境。

综上,找点乐子,互相友好。)

不完美的完美

SO的创建人之一(Jeff Atwood)在博客里写了这些话:

Stack Overflow is you. This is the scary part, the great leap of faith that Stack Overflow is predicated on: trusting your fellow programmers. The programmers who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Stack Overflow are the “secret sauce” that makes it work. You are the reason I continue to believe in developer community as the greatest source of learning and growth. You are the reason I continue to get so many positive emails and testimonials about Stack Overflow. I can’t take credit for that. But you can. I learned the collective power of my fellow programmers long ago writing on Coding Horror. The community is far, far smarter than I will ever be. All I can ask — all any of us can ask — is to help each other along the path. And if your fellow programmers decide to recognize you for that, then I say you’ve well and truly earned it.

当然,SO并不完美。这个SO用户是top 2%的用户(24898 reputation),他写了一篇文章叫Why I no longer contribute to StackOverflow(为什么我不再为Stack Overflow社区贡献),文章里讲了很多SO的问题。比如过于严格的内容控制,不合理的奖励机制,授人以鱼式的教育等等。

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相对来说,SO是个很棒的社区,值得我去做点什么。

我的资料页

这是我的账号:lihui

告别盗版

说起来羞愧,我直到最近才真正脱离了盗版。虽然很早就开始使用Steam,但电脑里大部分的电影,音乐,资料仍然是盗版的。现在,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在七月的一天里,删除了所有下载的电影,音乐专辑,电子书,英语资料和破解软件。

一直到大学之前,我都和大部分人一样,毫无版权意识。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盗版资源。有了电脑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版权这个问题。虽然意识到了,但却没有停止这种毫无负罪感和安全风险的偷盗行为。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而几乎没人会因为你下载电影和音乐而说你不道德。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盗版,甚至不觉得盗版有什么不对。

正因为它如此容易,在大多数环境下几乎没有人觉得你在偷,你也就认为自己不是偷了。但是盗版的本质就是偷,无论怎么解释和辩驳都没法改变这个事实。无论你有多穷,软件有多贵,有多少人这么做,都不能为你的偷盗增加任何合理性。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觉得盗版可耻?

盗版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的缺失。用道德来维系秩序本身就是低效率和不可靠的,何况盗版这种事情在当前的道德环境下并不算是严重的过错,这种轻微的道德感不能给人带来约束。你要是告诉你身边的人在网上下载电影和音乐(在有版权的网站除外)不道德,他一定会感觉诧异。更多的人知道你花钱买游戏和软件后,很可能还会觉得你有病。

教育体系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往后算账还要落到政治制度头上)。教育制度的死板和僵化要为这个社会的大部分问题负责任。学校几乎不给带来什么常识性,社会性的教育。之前既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了解过。大学倒是有了机会,而这时老师们又开始教你怎么用盗版软件了。(也许是因为我没上过好学校的缘故?)

 

盗版的危害

盗版对产业和原创者的伤害之大,自然不必说。但对我们自己也未必只有好处。

不付出代价就获得的东西让人不会珍惜。点两下鼠标就下载下来一张音乐专辑,听起来肯定没有用自己的生活费买来正版CD的虔诚和快乐。当一切来得太容易,你就不再愿意付出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努力。新出了电影,你就去找资源,来了场考试,你就去找答案。慢慢的,你的生活的根基变成了虚假的东西,站在谎言上的你会收获一个快乐的未来吗?面对孩子时不会感到心虚吗?

盗版的方便激发出人的贪欲,但大多数人疯狂下载的资源只是躺在硬盘里睡觉罢了。过多的内容等待着你去消化,这让你的生活缺乏控制,因为你随时都会沉溺在丰富的内容里。一个囤积粮食的老鼠,眯着眼盯着发着光的屏幕,看起来浮躁又可怜。你下载一堆游戏,怎么玩都不好玩,要么画面太烂,要么对白太长。你骂了句操,因为过场动画没有提供跳过按键。你下载一堆烂片,不停的快进,去找到下一场打斗和爆炸,或是又一个短暂的性爱镜头。你想去看会儿书,可是怎么也看不进去,不停的点击手机,希望看到下一个紧张刺激的描写。

慢慢的,你干所有的事情都像是看毛片,没有干脆直接的刺激你干不来,你找最好笑的图片,最刺激的电影,最流行的音乐,最炫酷的运动。最后你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看无码的毛片你变成了一个暴躁虚伪的家伙,对生活里的一切都性冷淡。又一个大脑迟钝,心灵粗糙的现代人!

每一个不拒绝盗版的人的生活都面临着失控的危险。

 

正版的途径

许多人说他们盗版是因为没有买正版的途径,他们在说谎。而且大部分他们口中的贵的要死的软件,都有优惠的教育版。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正版途径以及一些软件的优惠购买方式。

书店
亚马逊(纸质书或kindle电子书)

 

电影

亚马逊(DVD)
在各大视频网站上付费在线观看

 

音乐*

亚马逊(CD)
网易云音乐

豆瓣FM
(具体正版服务商名单见文末)

 

软件、游戏

Steam
微软商城
微软DreamSpark(教育免费软件)
AutoCAD(免费教育许可产品)
数码荔枝
赛尔校园先锋

 

*中国大陆地区得到IFPI认可的正版数字音乐供应商:<http://www.pro-music.org/legal-music-services-asia.php>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收集

我们日常接触的信息影响我们的思想、眼界和决策,也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说学会筛选和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我的信息处理方式包括三部分:

收集——处理——输出

另外两篇: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写作中)
我的信息处理系统:输出(写作中)

 

主动收集

你要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得看你要在哪一个学科或专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让目标驱动行为。一般来讲,在菜鸟阶段可以广泛的接触一些网站和媒体,慢慢对比和筛选。慢慢的,可以只关注筛选下来的优质信息源。但是无论你学什么学科,都不要用刷社交网站来获取信息(娱乐就是娱乐,不要扯上学习),刷这个词让人联想到漫无目的和消遣。你在Twitter上关注的牛人和名企能帮你提高编程能力?

与学科无关的碎片信息当然有必要,社交网站里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常常藏在一堆垃圾里面)。但要注意把被动接受的碎片信息控制在一定水平下,主要的时间用在搜索和查找上(主动),而不是刷(被动)。更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放进一个完整的处理流程:收集——处理——输出。要不然,信息只是从你的脑袋里进来又出去,什么也没留下。

 

书是最优选

想要深入了解某一个主题时,书是最优选择也是最终选择(当然得是好书)。可以到网上去看别人的推荐,参考豆瓣和购物网站上的评价,结合自身的水平,然后再买来读。如果只想大概了解一下,那么可以读别人的文章,相关书的笔记。

 

可靠性

网上的信息要注意来源,优先选择权威的机构和权威的作者发布的信息。普通信息要注意甄别软文和假象,往往要综合数量,样本集合(人群类别)数量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举两个例子:

1、比较小众的书或电影,其数据往往缺乏参考价值。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作品,反过来说,知道的人往往是粉丝,所以评价可能会虚高。

2、在网上搜索某个普通的笔记本的质量好坏,往往都是差评,这并不一定说明电脑质量不好。假设电脑有1%的故障率(正常的),五万台中的500台出了问题。这500台用户很有可能到网上评价和发牢骚,而没有故障的人却不大可能写文章来夸他的电脑很正常,所以搜索到的大多是差评。

 

适用性

网上的大部分(优质的,学科类的)碎片信息只是通过书或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的人的输出,这个输出本身就代表着筛选和过滤,没有多少基础内容,而只是书里的结论或个人的总结。我们仅仅读别人的文章,通常会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但同时却有一种了如指掌的感觉。另一方面,权威人士的建议和指导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所以也不能迷信权威。

假如你想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那么就认真对待,通过踏实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来获得它,而不是奢望通过一两篇文章就能入了门。了解了入门的感觉并不能让你入门;了解了成功者的快乐和心酸,即使你为之唏嘘和感叹,觉得感同深受,你可能还是个loser

 

资料下载狂

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的东西不会让人珍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物品,也适用于人际交往和生活。人们通常会对得不到的,花费巨大代价得到的,得到又失去的东西付出感情。付出代价,不仅让你更加认真对待,也更容易给你带来快乐和收获。为知识买单,不光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人格的珍惜。如果不尊重版权,那么你很容易就会变成资料收藏家和下载狂。贪欲让人变得盲目,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下载下来也多半躺在硬盘里面睡觉。这是收集资料时要注意的,有两个方法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一、只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二、购买正版。

 

收集的工具

Inbox:各种灵感念头和想法以及要临时记录的内容,待了解的内容。放到纸质笔记本,手机(拍照、录音、便签),电脑桌面上的inbox.txt里。定期清理。

RSS阅读器:订阅大部分需要的内容,将信息归到一处,统一处理。比如你喜欢豆瓣知乎的内容,你可以订阅豆瓣一刻和知乎日报,而不用下载单独的APP。每天定时阅读和清理,即使没读完也要清零,不要累积未读条目(控制订阅的数量)。

电脑:用来看视频,做搜索工作。查找和下载需要的资料以及买书。

Pocket:上面大部分信息的流向地,等待进一步处理。用来收集上网时搜索或浏览的信息,RSS阅读器里发现的优质内容。

 

优秀的的信息源

后面几个网站偏社交化,需要挖掘和筛选优质信息。还有一些公众号、博客和新闻类网站,类别杂乱就不写出了。有时间再整理一下我订阅的RSS源。

 

Tips

  • 使用Google搜索,学会使用搜索引擎。
  • 优先选择书。
  • 优先选择英文媒体和网站。
  • 优先选择专业权威的信息来源。

 

 

写作的乐趣

到现在为止,已经在这个博客写了42篇文章了(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虽然离100篇的目标还差的远,但我已经收获了很多东西,而且深刻的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了。 

之所以现在才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要归功于我的中学教育。那些写作文的经历让我对写作(写作文)越来越讨厌,每一次都是煎熬。慢慢地,甚至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怀疑。作文题常常是一些空洞无聊的话题,甚至是自己厌恶不赞同的观点,不仅要写出800字来,最后还要接受一个保守无知的家伙的评判。这评判要先看你的书写,再看你的字数,然后看你的用词和分段(就是看你有没有用什么“高级词汇”,段落划分是不是“标准格式”)。你说你见解独到?抱歉,独不独到谁改卷子谁说了算。假如你批判政党和国家,噢,他们说你思想不积极,那样得不到高分。戴着镣铐的时候,我只想批判和咒骂,谁想跳舞呢?

大多数人的爱好和兴趣就是这样被学校毁掉的。它让你用你喜欢的东西去做你讨厌的事情,让你去争名次拿奖金。胜利的你开始感到厌倦,失败的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多少年后,老朋友见面问起,你就说你没有天赋,得了吧。假如你不是还被蒙在鼓里的话,那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懦弱找借口。

没有天赋是大家最常用来掩盖自己懒惰的借口,没有之一。类似的借口还有脑子不好使,笨,不适合我。事实上,只要你会说话能思考,你就会写作。把你的思想用话说出来,和用笔写出来没多大区别。你可以尝试用笔记下你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稍加整理和润色,就成了一篇文章。你嫌自己写的不好?可谁生下来就会跑呢?再说了,优秀的写作需要优秀的思考和优秀的文笔,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和积累,但平庸的文章也有存在的意义,就像普通人也可以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

你问写作有什么好处?大约有一打。

写作整理你的思想。当你写作的时候,常常是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思想梳理了一遍。你不想把一堆浆糊抹在纸上和屏幕上,你开始小心翼翼的整理和分段。这有助于你养成整理分类的爱好,你的爱好逐渐扩展到了书桌和房间里,你的家人或是室友会感到开心的。

写作促进你思考,完善你的想法。你本来想抱怨一下你家门前的垃圾站常常没有人来清理,村民又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思考了一下,你又谈了基层政府的落后和低效率,痛斥农民的素质低下,不守公德。写完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所以你去了解了西方国家的政府制度,又找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打算研究一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一开始你只是想发个牢骚的)……

写作逼迫你学习更多知识。当你写作时,你不得不去了解一些陌生的概念,陌生的概念里又夹杂着更多的陌生概念,你就这样掉进了超链接的迷宫,等你惊讶时间的流逝后重新回到文章里,你发现你又有了新的想法。

写作锻炼你的逻辑。当你说话的时候,你的大脑常常没时间来照顾你的逻辑,但一旦文字落到纸上,掉进发光的屏幕里,你就开始观察你的逻辑。你和自己的观点搏斗,这让你的思想和逻辑更强壮。

写作帮助你了解自己。你在写作时,你使用的文字,不经意间流露的观点和想法,这些都在反映出你自己的特点。当你面对自己写下来的抱怨和牢骚时,你开始以客观的视角来反省自己。这也有助于你排解不良情绪,清理心里的疑惑和误解,缓解不必要的压力。

高中时读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但并没有什么进步,现在看来,主要是因为读的太少,思考太少,写的也太少。虽然现在词汇量很低,语法不严谨。但我想只要保持阅读和写作,进步总会发生的。

写作可以是发泄,可以是建造,可以是和解,也可以是飞翔。当你虔诚的写下去,它会给你你想要的东西。

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写作文,作文题是续写一个故事(关于小兔子,小老虎之类的森林故事),写满作文格子后,我又把整张试卷几乎所有的空白都填满了。我现在差不多恢复了小学时的写作状态,真好:)

大学应该怎么度过?

大学的珍贵之处在于,这也许是你人生中唯一的几年“自由”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没有父母和学校的过度限制,暂时不用考虑生计,而且身边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是已经放弃这个机会,自暴自弃,借各种名义来逃避成长,沉溺在各种欲望和快感里。

 

几件重要的事

找到生活的重心

大多数人过去的十几年里都是过着一种被安排和控制的生活,压抑着自己的天性。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了被安排的生活。这时候是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了。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我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都该好好考虑考虑。不用立刻找到答案,但至少在生活中去思考它们。更进一步,你可以通过回答这十二个问题来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对自己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做好它。

 

学做人

很多人在前十几年里都没有考虑过该怎么做人,还有些是从没长大过的巨婴,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世上有很多缺点。先不说和人交往的修养,应该从最起码的礼貌开始学习。学做人这种事是没法速成的,可以先从身边找到值得尊敬的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经验。我的一个习惯是:记下自己做错的事情,经常拿出来反省。而更深刻的成长要通过优质的阅读获得。

 

自我克制

和认识自己一样,自我克制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国古话就有“万恶淫为首”,但是这句话里的淫并不是指淫欲(淫欲招谁惹谁了?),而是指过度。“凡事不过分”,这也是刻在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最有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没有节制是很多罪恶的源头,比如酒瘾,烟瘾,性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心智成长的的第一步。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的: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假如不能自律的话,以后又有什么资格来教育孩子呢,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怎么好意思一脸严肃的告诉孩子:认真学习,不许玩游戏,不许逃课……

 

建立原则

没有原则,人会在诱惑面前变得贪婪,放纵自己懒惰自私的本性,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没有原则,人就会去作弊,说违心的话,伤害无辜的人,执行上面给你的任何命令。原则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应该让原则驱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选择。除了做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要有原则,原则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养成习惯

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你的人生。你的每一天都是由许多习惯组成的。早起还是晚起、上厕所时看书还是玩手机,喜欢吃蔬菜还是肉,晚饭后散步还是看电视。它无声无息的决定了你现在和多年后的一切:你的思想,你的事业,你的身材,你的健康状况。我建议把习惯养成加入日常管理的一部分,把你想要成就的事业,想要获得的能力,理想的自己的等等分解成一个个习惯,慢慢的把他们融入到生活里去。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应该培养的能力

写作能力

大多数人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都被应试教育毁掉了,剩下的一些要么只会写空洞虚伪的文字(比如入党申请书),要么只会无病呻吟。现在是重新学习写作的好机会。写作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好处一大堆,比如说它可以整理和完善你的思想,扩展你的思考,细化你的情感,锻炼你的逻辑,等等等等。

 

鉴赏能力

缺乏鉴赏(审美)能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害生命。故事是这样的,一开始你只是看烂片,听垃圾音乐,读三流小说,穿难看的衣服,慢慢的,你开始沉溺于朋友圈和QQ空间,转发低俗无聊虚假的文章,投身于虚伪的社交里。再后来,你和同样品味低下的人结了婚,粗劣浮夸的家具堆满了房间。给孩子看喜羊羊和猪猪侠,孩子没事就翻你买来就一直吃灰的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你已经加入了广场舞大妈(大爷)的队伍,整天看芒果台的电视剧哭的稀里哗啦,山寨货塞满了整个衣柜。劣质丑陋的生活环境让你变得暴躁易怒,整天和丈夫(妻子)吵个没完。终于有一天你忍无可忍,用一把十元店买来的剪刀自杀了。自杀的时候剪刀坏掉了,你捂着胸口,骂骂咧咧的去找菜刀。

 

演讲能力

给自己一个机会打破自己为不擅长演讲而找的蹩脚借口,也给所有被压抑的能力一个机会。

 

阅读能力

阅读锻炼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而促进你的心智成长。请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学习能力

学习的能力是你学习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工具,凭借它你才能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英语

这个问题已经谈过了,见英语怎么学。英语扩展你的眼光,利用它你可以获得更好,更优质,更丰富的知识,甚至让你的日常生活更加顺畅。

 

大学生活

学生会和社团

不建议参加学生会。这里面很多人一副官僚嘴脸,对老师毕恭毕敬,对低年级学生低声下气。整个大学忙来忙去,只不过组织了一些无聊的活动,拿了一堆盖了章的废纸。也不建议参加社团。对新手来说,大多数技能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的,参加社团并不能加速这个学习过程。

 

群体生活

这里我用了群体,是因为集体常常被各种官方话语体系绑架,经常听到的就是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这些词语的背后是对个人的权利和价值的漠视。一个人首先应该是人格独立的,然后才是群体中的一员。在一个群体里,要与人友善,但保持清醒,不牺牲自己去迎合群体,更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要有和群体融洽相处的能力,但也能坦然的独处。

 

培训班

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基于考试的培训班都是多余的。培训班之所以存在,一来是给作弊提供了看似合法的外衣,各种卖答案,走后门。宣传上基本上都是给钱包过,不过退钱。二来是给懒惰的人提供了继续不培养自学能力的借口,完美的营造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学习氛围。当然,这正符合大多数人的诉求:只学考试会考到的: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技巧,不求理解,只要背熟。

 

上课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逃掉劣质的非专业课。为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负责。

 

当然,这只是我所向往和实践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谈谈恋爱,读读小说,生活有无数种组合。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没有后悔、自责和怀疑,那么时间就没有被浪费。

通过这12个问题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难且重要,要不然希腊人也不会把它(认识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庙的大门上。许多人在等待一些契机,以为时间和年龄的增长会让人成熟和自知,但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深入的、诚实的思考。

几年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几个帮助增进自我认知的问题,最近无意中又读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文章(据说作者是李孟潮,但没有搜索到原文)。我把这些问题整合成了下面的十二个问题。

挑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坦诚的回答这些问题,这会给你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即使不能坦诚的回答,那么这些不坦诚也会给你很多思考和启发:)

 

  1.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 在我最好的朋友、最坏的敌人、我的老板、我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父母、我的同事/同学等心目中,我的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我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3. 我什么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自然和放松?面对什么人物、地点和活动时让我感到最能充分展示自己?
  4. 我最大的才华是什么?我有什么理想?这个理想是怎么形成的?我打算怎样实现它?
  5. 我理想的伴侣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在这个伴侣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6. 我理想的事业是什么?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正在做的工作/生活方式符合我的事业理想吗?
  7. 对我来说,什么是事业上的成功?为此,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8. 对我来说,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母亲)?
  9. 我对钱怎么看,赚到多少钱是足够的?如果我明天一早醒来,已经有足够的钱,我将会如何继续安排自己的生活?
  10. 对我来说,什么是理想的性生活?在我的性道德观里,什么样的性生活是禁忌的,需要避免的;什么样的性生活是美好的,需要得到鼓励和发展的?我的性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1. 我的择友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我会愿意交往,什么样的人我会拒绝和他交往?
  12. 我对死亡怎么看?我希望自己活到多少岁,我准备怎么度过从现在到死亡的这段时间?如果我要立遗嘱,这份遗嘱会怎么写?我想留下什么样的遗产?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些问题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带到生活里去,定期回顾你的答案,常常会有新的收获。另外推荐大家去读一些关于心智成长的好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幸福之路》(罗素),我今年重读了它们,和几年前相比,又有了新的收获。

小说和改编电影

作为世界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史蒂芬金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当然,改编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有《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这样的公认好片,也有很多烂片。花了一天时间读了斯蒂芬金的《撒冷镇》,虽然没看电影版,但在读的过程中,对电影和小说的对比有了新的看法。具体的说,是对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思考。

《撒冷镇》封面

《撒冷镇》图书封面(1975)

作为不同的载体,特点不同。文字传达的信息要远比影像丰富。阅读时,每一个文字都流经你的大脑,形成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丰富的意象和感官体验,让人与故事达到高度同步。而影像传达的信息要单薄的多了,而且具有可选择性,没人会仔细注意到画面上的每一处细节,大多数人只是关注故事的发展。比如下面这段:


“室内有一股味道,它从墙壁中渗出来,浓稠的如有实质。苏珊试图说服自己,那只是朽坏的灰泥,或是在破烂墙板后筑巢的各色动物积累多年的排泄物:土拨鼠,老鼠,说不定还有一两只浣熊。但实际上不止这些。这种味道比动物制造的臭味更浓郁,更有侵犯性;让苏珊想起眼泪、呕吐物和黑暗。”


这么一大段文字描述,在电影里假如有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个从左边推到右边的镜头罢了。观众们只看到脏兮兮的房间,没有更多了。想像力再丰富的人又能怎样,下一个镜头紧接着就来了,谁给你按下暂停键,让你想象一下房间的味道是朽坏的灰泥还是动物的排泄物?或许导演慷慨一些,让主角皱着眉头说了句“
Damn it,啥味儿啊”。要不你根本不知道这房间有味道,更别说这味道暗示的曾经发生在这房间里的事情了。

《撒冷镇》电影海报

《撒冷镇》电影海报(1979)

 
几百页的书里有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电影里能剩下几个,又有几个能自然而完整的通过画面和对白表现出来?另外,小说更能展现一些具有深度的复杂的思考,比如下面这段:

 

“彻底睡着之前,他(马克,孩子)发觉自己又在思索成年人的独特之处。他们用轻泻剂、酒精和安眠药驱赶恐惧,安享美梦,他们的恐惧总是那么无趣,那么普通:工作,金钱,要是我不能给詹妮买身好衣服,老师会怎么想;老婆还爱我吗;谁是我的朋友——实在太没意思了,哪里比得上孩子在黑暗床铺之间与之共眠的恐惧?孩子只肯向其他孩子坦白,寻求完全而彻底的理解。有些孩子每个晚上都必须应付床底和地下室里的怪物,应付恰恰在实现不可及之处瞪视、跃动、威胁他们的怪物,也没听说有什么集体疗法、精神病医师或社会服务工作者来帮助他们。孤单的战争每夜上演,唯一的治愈手段是想象力的最终枯竭,又称“长大成人”。

 

电影可以通过人物对话和旁白来表现这些内容,比如《大独裁者》结尾的演讲,或是《猜火车》开头的旁白。但一百多分钟里,顶多一两段。再多,就影响了电影的结构,除非电影是《日落之前》三部曲那样的完全由对话组成的电影。从另一方面看,这倒说明了电影更加纯粹。它只呈现故事,把思考留给观众,可观众们哪有心思去思考呢?

角色也加大了改编电影的难度。小说里只要给角色起个合适的名字(这很重要),其他的全都被作者牢牢握在手里。角色塑造只会少,不会过。而电影角色却是不可控的,除了剧情本身所需要的以外,演员还有自身的特质:数十年的生活在脸上留下的痕迹,说话表情和声音,走路的姿势……更别说大多数电影都用名演员做主角,这就很容易让角色被演员本身所携带的信息污染。“这不是叶问吗?怎么跑来做老师啦?”,“王宝强,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说,对于改编小说的电影和原著,要想获得丰富纯粹的体验,就去读书吧。当然,也有优秀的改编作品,但和小说相比,又是另一种体验了,也就不能用小说的视角来评价了。小说像手术刀,在情节性、气氛营造、故事复杂度和内容充实性上,自然更胜一筹。相比之下,改编电影则显得粗糙和缺乏控制。拍的不好就成了小说的剧情介绍。

照我看,对于小说改编电影,选择有三个:只看电影;只读小说;看完电影再读小说。

 

我的笔记之路

进步远非由变化组成,而是取决于好记性。不能记住过去的人,被判重复过去。—— George Santayana, Life of Reason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谚语

光用笔头还不够。—— 李辉

 

我的笔记本之路

高一的一天,我在草稿纸上记下了当天发生的一些琐事和想法,从此,思考开始了。这之后,写了很多张草稿纸,同时开始玩豆瓣,读别人的日记。买书,读书。从草稿纸换成B5大小的记事本。后来,开始在记事本上做计划。生活枯燥无聊,就规划未来。慢慢地,日记里矫情的话多起来,再慢慢的,日记变成了牢骚的战场,终于,一些可贵的思考和反思冒出来。

那时的豆瓣,的确算得上是我的精神家园。有人在日记里反思教育和制度,有人在日记里写故事谈人生,没有人推荐化妆品和电器。真得感谢那些认真写作的人,是他们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的阅读生涯在郑渊洁到韩寒郭敬明后出现了第二次跳跃,知道了文学世界的广阔和美丽。

我继续向豆瓣青年们看齐,看书,观影,听歌,去音乐节,学吉他,拍照片,写小说。在小县城高中那样的环境里,显得那么奇怪和孤独。现在看来,这些说到底也只是精神上的消费,除了写写日记,几乎没有什么产出。吉他学了半年,只学会了李志的几首歌;照片拍了一些,丢了;小说是一堆烂尾工程。

只有写日记和记笔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从高一的草稿纸到各种尺寸的笔记本。从高二买的第一部黑莓8830,到9000,9780,再到现在的Q10。发展到现在,我的笔记管理系统[1]主要由下面四种工具组成。

 

日记本(B5

记录内容:值得记下的事、零碎的思考

一开始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在日记上:记事,思考,规划,总结。慢慢地,有了其他的工具,日记上只记一些值得记下的事情,不成系统的思考和日常感悟。每过一段时间,随手翻一翻,能带来很多快乐和思考。

 

日程本(A7

记录内容:当天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解、步骤规划、临时记录的想法

相对于手机电脑,纸笔更加直观和快捷,让人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且不会没电,也不容易丢失数据。这个日程本随身携带,用来安排当天日程,记录随时冒出的想法,分解大的任务(较大且复杂的项目在A4纸上规划)。每过一段时间,定期清理上面的内容(以类别和重要性放到其他三个工具里),起到中转、过滤和整理的作用。

 

Remember(黑莓)

记录内容:任务、清单、日总结、健康日记

Remember是黑莓BB10系统自带的应用(BTW,用黑莓做日程管理是一种享受),整合了任务和笔记。清单(任务文件夹)是你需要定期查阅,增删的清单,比如想做的事,购物清单,要学的东西,待养成的习惯等等。其他的零散内容记在笔记里,比如日总结、晨记和健康日记这三项是每天都要记录的内容,放在固定的文件夹(已将健康日记和晨记合并到日总结里)。一个培养好习惯的技巧是:把每天要注意的习惯和原则写在任务里,设置每天循环提醒。

日总结需要单独说一下,我记的比较简单,分为两部分:好(开心的事,工作学习成果)、坏(做错的事)。

 

注:这个软件可以用OneNote或是其他笔记软件代替。推荐使用OneNote,更方便整理和查找。

 

OneNote(全平台)

记录内容:文章、长期规划、周月年总结、专题记录、读书笔记、学习笔记、网络收集的信息。

OneNote是所有信息和知识的最终流向地。各种信息要以最精简高效的状态保存在这里。你应该至少设置四个笔记本:管理、笔记、信息、写作。管理笔记本里应该有这些页:为人处世的原则,做错的事情,失败清单,成功清单,恐惧清单。至于为什么要写作,未来会另写一篇文章再谈。

 

总结

工具放大你的才干,要舍得在工具上花钱,但要让需求来驱动你的采购。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慢慢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更换和调整。工具既要足够好,又要适合。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不断成长和进步。

 

[1]:笔记管理算是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内容,比如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后再谈。

好学校,坏学校

高考失败,上了专科。大专三年,往往第二年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很多人就在这个节点上开始心慌,逐渐开始认识自己,考虑未来。或者,继续躺着,按着屏幕,发育身体。当然这些跟我没多大关系,选错了专业的我,几乎像个局外人。

美好幻想

我对大学有过美好幻想,高中生活在那样的苦闷环境里,羡慕过大学生活,但尝试了发现也不过如此。不过是无聊变得花哨起来罢了。不过这失望也倒合理,高中在豆瓣上看到的都是北京那几所大学学生们的文艺氛围和校园文化,当然让人羡慕。

好学校,坏学校

在过分推崇学历的社会语境下,专科的社会形象很差,但事实并没那么糟糕。首先说一下,品格是自证的,任何因为学历,种族,地域的歧视都是品格低下的表现。每一个人都不该成为歧视者,也不该承受歧视。

对学生来说,差学校差在校园管理制度的落后和死板以及资源的相对匮乏。前者是个硬伤,差学校热衷于改造和控制学生,各种不合理的纪律规定,利用成绩和学分来强迫学生参加各种无聊活动。但后者倒没多大关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各个优秀大学的在线课程和慕课[1]平台(比如CourseraEdx学堂在线果壳MOOC)加上谷歌来弥补教育质量,各种优质的社交网络来弥补人际和社会资源。

抛开其他不谈,我很喜欢我的学校,因为它有个很好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好坏是评价一所学校的主要标准之一(嗯,还有长椅的数量和小树林的面积:)。

人的价值

身边很多同学一直对专科抱着偏见,自觉低人一等。有的同学甚至和我解释大专不是大学。先把这个问题放一边,问一下自己,你怎么评价现在的自己?而假如你是本科生,你会有什么不同?拿出一张纸来,在左边写下你对现在的自己的描述,在右边写下对考进理想学校的你的描述,然后问自己:是学历限制了现在的你成为那个本科生的你吗?还是说因为你的懒惰,除了你名字前面的前缀外,两个你有没有任何不同?

假如你需要用学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请你接受我的鄙视,或者点一下标签页上的叉号和我再见。这个世界已经够糟糕了,既然你的个人价值还抵不上一所学校的头衔,还是回家看电视吧。别人说专科不堪,你就破罐子破摔;别人说你学历不行,你就砸钱买证。可是你自己到底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爱好什么,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却从不考虑。学历只是一个标签,不能代表一个人,跟个人修养,人格,能力更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而假如你只有这一个标签,觉得自卑也就不奇怪了。

所谓大学,就是大不了自学

我想好学校坏学校对我也没什么关系,遇不到好老师,反正都是自学。差学校里,大部分的课程都很差(但这不是你考低分的理由)。这时,如果不自学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是去上哈佛的CS50课程,还是听学校的严肃的老教师讲谭教授写的C语言教程;是听年轻却无聊的老师朗读《大学生创业理论》,还是看YC在斯坦福开设的创业课How to Start a Startup。相比之下,学校的课程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我想学校倒不如把所有的课程做成网络课程,转播优秀的网课资源,老师每周提供一次辅导,学生定期上交习题集。这样一来,玩手机的放心玩手机,睡觉的踏实睡觉,学习的安心学习,实现了宇宙的大和谐……

[1]: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又称慕课(英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一种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维基百科>

我的大学

盖新房子的时候,拆旧楼,打地基是两个最麻烦的步骤,这大概就是我这两年的全部内容。和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错误想法,偏见做斗争;纠正错误的打字指法,纠正身体的不平衡,重新学习英语发音;学习本该早早开始学习的编程,重拾被应试教育误导了的英语和写作。这两年里,我也见到了许多从没见过的无耻、无知和虚伪。

军训与新开始

军训没有躲过,好在只有半个月,昏昏沉沉的度过了。同时开始上晚自习,各种吵闹:培训班宣传,社团学生会招新,各类人物轮番登场,简直是噩梦。看着这一场场闹剧,我读完了《乌合之众》和《宽容》……

后来又发生了许多无聊的,带着强制性的事情。比如说领导拍大腿想出来的“悦读工程”,要求每人每年读几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上交。还有领导拍书记大腿想出来的“跑步卡”,每天要去学校的角落里刷卡(后来有一个学期没去,发现不过是体育得了良好罢了)。无一例外,这些都和期末成绩挂钩。好在我脑袋好,这些糟心的事情都忘得差不多了。

社团和学生会

由于之前就在豆瓣知乎上听闻过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的恶心和糟糕,所以什么也没有参加。后来身边许多人被所谓的学长学姐们各种使唤和折磨,听说了各种荒诞的事情。发现真是完全正确的决定。噢,对了,这些被折磨的学弟学妹们现在已经翻身做主人了,跳进了下一个循环。

很多人在这些“圈子”里面整天忙来忙去,不过是组织了一些无聊的活动罢了,一群学分爱好者和证书收藏家的大联欢。这些人在心里安慰自己忙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发展了所谓的”交际“能力,积攒了所谓的“人脉”。事实怎么样呢?大多数人到最后只是拿了一堆盖了章的废纸,在简历上多写了几行和工作无关的废话,曾经的人脉们也四散而去。

后来,看到学校招生宣传时打出的标语:“丰富的社团生活”,我的内心很复杂。

学分和学长文化

之所以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两样东西总是同时出现。加学分是学长们宣传社团和各种活动的手段,也是很多人加入社团学生会和参加活动的目的。这让一切都变得像金钱交易一样赤裸裸。仅仅是为了学分,就能让人卖掉自己的时间,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更别说金钱了。而学长本来只是对前辈的敬称,经历过身边这些事情后,就完全变了味。有的人接到学弟的电话时仿佛骑在人家头上,而学长的电话一来就瞬间跪倒了。

宿舍生活

我觉得学校应该把玩游戏的和不玩游戏的人,做事情考虑别人感受和相反的人,早睡早起的和晚睡晚起的人,整洁的和邋遢的人分到不同的宿舍。这样能减少很多潜在的凶杀案的发生。不开玩笑。不过整个宿舍一起玩游戏还是很开心的。

思想政治课以及各种劣质公选课

从高中开始,思想政治课就是我最厌恶的东西。大学还是躲不过,上课的老师要么是无聊的读课本类型,要么是跪舔党国大唱赞歌的类型。当他们歪曲事实的时候,好多次我都想站起来和他们辩论。终于,在一门心理教育课的最后一堂课,我把之前整理好的对老师的所有错误观点和事实的反驳和质疑打印了十几份,在教室里分发了。下课后和老师吵了一架(其实一开始我们是辩论的……)。

选错专业

大概在大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买了电脑后不久,开始发现自己喜欢的是计算机。直到大一快结束才有了转专业的想法,可那时已经过了规定期限(该死的规定)。没办法,只好进入尴尬的兼容模式,上课看计算机书,期末突击考试,同时申请一部分课程免听。就这样到了现在。

课程、考试与培训班

大学的课程很水,课本很烂(可怜有些老师还把上课点名当作很有趣的事情)。相对应的,大学的考试很水,难度很低。但这不影响培训班的生意,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来满足学生们证明自我价值的欲望,尤其是在专科学校里。而这些培训班都是打着交钱包过,不过退钱的旗号招生,暗地里搞倒卖答案的勾当。以至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同在一个培训班的一个女生看到另一个女生在复习,惊讶的问她:不是说包过了吗,你还看书干嘛?

成长与收获

和中学的我相比,现在的我能力上和心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我的进步和学校没有关系,从小到大,学校是我成长和进步的最大阻碍,没有之一。

这两年来,我投入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编程和写作,让早睡早起、阅读和运动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系统、精力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参加了一次辩论赛,做过几次演讲。得到过赞美,也向别人道过歉。恋爱,也吵架。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不再总想着改变别人。学会了谦虚和克制。知道了自己要走的路,要做的人。

总之,仍然不完美,仍然在努力。

辉氏高效学习流程图©

通过对英语和编程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几种高效学习的模式和一些学习原则,然后把这些东西总结成了一个“辉氏高效学习流程图©”。

learning method

辉氏高效学习流程图©

流程图包括三种学习模式,一些学习原则和一个学习工具箱。

这个辉氏高效学习路径图©是我刚刚发明出来的,这是它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呻吟(哦不,是啼哭)。下面是这三种学习模式的解释和相关示例。

 

一、三种学习模式

兴趣驱动

当你对你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你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学习,即使一开始没有章法,慢慢地也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这种学习模式有很高的主动性,只需有高手稍加指点,进步就会很快。

目标驱动

第二种是目标驱动,也就是英文语境下时”learning by doing”。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需要实现时,学习就成了一个实现目标的条件。这时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你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学习与实践。虽然这样的学习可能不会深入彻底,但这个学习的过程会让你不知不觉就”入了门”,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你的自信。

举例来说,学英语时如果以通过某个考试作为目标,那么学习方法就很容易制定,只需要买到相应的真题和单词书,按照自己了解到的好的学习方法坚持下去就可以了。学编程时,以实现某个项目作为目标,那么学习的时候就会去想尽办法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你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

生活驱动

当你既没兴趣,又没目标的时候,就”用”。把你要学习的东西融入到你的生活里。一个陌生的领域通常只要掌握一些最少必要知识,就可以逐步运用了。对于英语来说,是基础的几千个单词;对于某一门编程语言来说,是基础的语法。这个概念其实很普通,也没什么可以解释的,就是”用”。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习惯里,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当然,学好是另一回事)。

 

二、学习原则

它是你学习,或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系统的指导原则。你可以通过阅读和实践不断的完善它。这些原则包括循序渐进,长时间的坚持,勉强完成好过放弃,英文资料优先,纸笔优先,激发兴趣,适当的奖励自己等等。

 

三、学习工具箱

这个工具箱里是各种可以促进学习的工具。这里面有硬工具:各种优质的APP(比如OneNote),网站(比如豆瓣知乎),资源,设备等;也有各种促进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软工具),比如成熟的心智,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时间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作为工具语言的英语等。Coursera上有一门关于学习的课程值得一看,名字就叫Learning How to Learn,也该放到工具箱里。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这样的学习工具箱,花一定的时间来打造这个工具箱是值得的,它将使你终生受益。通常来说,软工具需要更长时间来获得,这些工具的背后是大量的优质阅读,长时间的学习思考和大量的实践。而对于硬工具,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买最好的。能花钱解决,就不要浪费时间。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运用示例:英语怎么学?